【梵高】《杏花》:他認為最好的一幅畫,至今未賣
1890年,是文森特·梵高和弟弟提奧生命中最痛苦的一年。提奧的兒子也是在這一年春天誕生的,並取名為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跟梵高同名。想到新生的孩子,梵高很高興,但在給母親安娜·科尼莉亞( Anna Cornelia Carbentus 1819-1907)的信中,還是流露出一絲哀傷:“其實我覺得,我更希望提奧用父親的名字,而不是用我的名字給他兒子取名。最近我總是想起父親。”
4月,梵高抱病完成了他的名作《盛開的杏花》(Almond Blossom 73.5cm×92cm)。法國南部的阿爾勒小鎮,春寒反復,但是不妨礙杏樹舒展枝條、綻放繁花。對梵高來說,“大幅白色杏花,盛放在藍天下”,意味著新生和希望,因此,他認為這幅畫是他“最好、最細心”的作品,很適合掛在侄子的嬰兒房。他侄子文森特·威廉·梵高,一直收藏著這幅畫,從未對外出售。
▲ 梵高,《盛開的杏花》(Almond Blossom 73.5cm×92cm),1890(圖片來自《梵高手稿》)
多年前,我初次認識梵高的杏花,是在她的一把陽傘上。這幅畫沒有運用印象派風格的點彩或者梵高的漩渦技法,除了粗壯的輪廓線,跟我們常見的梵高作品明顯不一樣,倒更有幾分日本浮世繪的畫風。
▲ 梵高,《盛開的杏花》(Almond Blossom 73.5cm×92cm),1890(圖片來自網路)
今年5月,春天已過,我翻開梵高的畫冊,再次看到這幅《盛開的杏花》,再次被感動,決心要臨摹一幅。雖然我選用的50cm×60cm的畫布,我還是充滿了雄心,想要“複刻”它。我沒有像臨摹其他畫那樣直接用顏料起稿,而是先用炭筆起稿,細數了一遍梵高的杏樹有多少根枝條,分析了、花苞的大小分佈;又用顏料畫了一遍枝條、花朵、花苞;再對枝條、花朵、花苞進行分別刻畫。
▲ 臨摹梵高《盛開的杏花》,無枝,50cm×60cm
前前後後,用三天時間完成了臨摹。但最後並沒有完全達到我期待的效果,枝條的長短和走向跟原作還是存在出入;從我手裡的畫冊和對比其他圖片來看,梵高原作的背景,應該是藍色偏綠的、青色的,我也沒做到嚴格遵從。當年,畫完杏花後,梵高就病倒了。他自己也在給弟弟的信中說,要不是疾病纏身,他還要畫更多的充滿生命和希望的花樹。遺憾的是,當他康復一些後,樹上的杏花已經快掉完了,只有空歎自己“真是不走運啊”。7月底,梵高完成了生平最後一幅作品《麥田群鴉》,就在麥田開槍自殺,長逝在弟弟提奧的懷中;翌年春天,杏花還未盛開之時,弟弟提奧也病逝在了家鄉荷蘭。或許在很多人眼裡,梵高是一個追求自由、浪漫,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家形象。其實不然。他在偶爾絕望的時候,會想著就以純粹的畫畫“熬一生”,可大多數時候,他都處在一種求而不得、失敗的痛苦中,無論是愛情,還是事業。梵高要真是不慕名利,甘心幽居田野上,以藝術為生命的人,他的結局也不算太可悲,畢竟他是如願了。但事實上,他是那麼地想獲得常人的幸福,他渴望愛情,渴望名垂青史,渴望賺錢。他對提奧說“對於我的作品的商業價值,我絲毫沒有自命不凡。凡是如果時機恰當,它們還是不如別的畫家作品一樣好賣的話,我會非常驚訝”,甚至還直言不諱,“我的職責就是用我的作品去賺錢,這是毫無疑問”,“如果我還沒有徹底完蛋,或者被這該死的畫逼瘋,那我就還會是一個商人”……可以想像,梵高是多麼渴望賺錢的,他也是一個“俗”人。當然,他對自己的藝術創作是十分篤定的,即使賣不出去,責任也全在買家、在畫廊。據傳,梵高生前就有畫商在著手囤他的畫,就等他一死。
▲ 莫内的向日葵與梵高的向日葵
高更曾跟梵高說,他見過莫内畫的向日葵,覺得梵高的更好。梵高謙虛地表示,自己還在進步,等到四十歲的時候,能畫出高更說的那種向日葵,自己就能在藝術界有一席之地了。只可惜,他沒能活到四十歲,永遠也不能見到自己在藝術史上的樣子。- END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