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生活方式:逃離倦怠

「逃離倦怠」
2021年接近尾聲了,這一年,我們都辛苦了。
氛圍仿佛格外蕭索。疫情已經持續了兩年,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可能都面臨著隨時被打斷的風險。
受到疫情影響,一些行業處於收縮狀態。除此之外,房地產、教育輔導、影視甚至是互聯網大廠,它們從前提供了令人豔羨的工作,現在卻傳出資金緊張、虧損和裁員的消息。
就連每年年底的購物狂歡,今年都靜悄悄的。微博熱搜滾動著很多你根本不知道在說什麼的熱詞,點進去發現是在播綜藝和電視劇,感覺節目宣傳已經挖空心思了,可你也沒有去瞭解一下的願望。沒有現象級的娛樂。

《我,到點下班》劇照
“這些年來貶值最多的不是貨幣,而是你的努力。”經濟學者管清友的這句話戳中了很多人的心。過去,努力就能看到回報。現在,每個人都上了高速向前的列車,“all in”像戰鼓一樣,讓人們熱血沸騰地去轉化生產力,讓人們不要停下來,卻行業增長倦怠,工作倦怠,生活提不起勁頭。
管清友說:“我們現在進入到了一種低水準內卷,高水準倦怠的階段。”低水準內卷,指的是我們的人均收入、經濟發展程度跟富裕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內卷到身心俱疲卻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今年的年度生活方式,我們想討論一下,即便如此,還有哪些方法能讓自己過得好。
興奮劑社會
倦怠,我們最直接想到的原因是過勞。工廠裡12小時工作制、互聯網公司“996”在很長時間裡是習以為常的現象。逃離倦怠,取消加班就能做到嗎?
現實沒那麼簡單。比如,加班最受關注的互聯網公司陸續取消了“996”、大小周,可我們看到了“因為取消加班,薪資減少”的抱怨、“因為要完成項目任務,自願加班”的報導,以及真心的工作狂確實存在。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副會長、適度勞動分會會長楊河清說:“過勞其實有三種形態:強制型的絕對被動;出於興趣原因的絕對主動;還有一種灰色地帶,來自於工作和環境的擠壓,比如不拼命工作,沒有辦法在職場上發展,比如周圍都在拼命工作,給人以壓力。”特別是當今的職場,很多工作形態決定了業績難以用固定標準衡量,職場人如果想做得更好,更有競爭力,背後要付出更多的工作時間、更大的工作強度、超負荷的工作量。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副會長、適度勞動分會會長楊河清
過勞在當代吊詭的地方在於,很多時候呈現出一種自願或者半自願的狀態:自我提升、如何獲得內驅力是現在最受職場人歡迎的話題、流量密碼。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裡把這種現象稱為功績社會。在他看來,我們曾經很熟悉的生產制社會是一種規訓社會,充斥著禁令、戒律和法規,而功績社會是一種具有積極屬性的社會,充斥著“是的,我們可以辦到”。它是一種“興奮劑社會”,人們過度積極、過度活躍,片刻停不下來。功績主體不受外力強迫工作。他是自身的主人和統治者,自己剝削自己,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筋疲力盡。

《半澤直樹》劇照
造成這樣的轉變,是因為現代社會對效率的崇拜。韓炳哲認為,生產最大化的渴望存在於集體無意識之中。當生產達到一定的發展階段時,禁令、規訓、法則達到了極限,因為它們起到的是阻塞作用,妨礙了繼續發展。這時,規訓範式轉化為功績範式,因為自我驅動更有效率、更多產。“過勞症最初的症狀就是一種極度狂喜。患者無比興奮地投入工作之中,直至最終崩潰。”
逃離倦怠,市面上有很多生活方式類的指南:丹麥的幸福生活是Hygge,意思是舒適愜意,自然簡單;瑞典的幸福生活是Lagom,意思是不太多也不太少。瑞典人提倡愉快工作,一種自然而然的平衡。德國生活方式也頗受歡迎,德國人的周工作時間比我們少。可所有這些生活方式有一個基礎條件:它們的社會財富積累遠高於中國。

《海鷗食堂》劇照
過勞和倦怠除了哲學抽象層面的,我們還有具體的國情。管清友說:“瑞典等北歐國家,還有德國,人們受教育水準高,有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創新型企業,人口規模又不大,有些國家資源還豐富,這就形成了正向迴圈,人家幹嗎要工作那麼長時間呢。
“我們中國人均GDP水準才1萬美元,人口規模大,社會總體受教育水準不夠高。我們讓快遞小哥馬上去搞晶片不現實,中國普通勞動者只能打工或者賺點加工費。我們的現狀跟發展階段、資源稟賦都有關係。這種背景下,優質資源稀缺,行業天花板低或者有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人們身不由己地處於過度競爭中,就是所謂的內卷的狀態。”

逃離倦怠,恐怕首先要面臨一個現實問題,如何改變低水準內卷的狀態(視覺中國供圖)
教育內卷是優質資源稀缺的典型代表,雞娃的媽媽,困在績點裡的大學生為的是登上金字塔的頂端。互聯網最近兩年的激烈競爭是行業天花板的典型代表,管清友說:“互聯網行業碰到了流量的天花板,獲客成本極高,收益卻很小。從前圍繞流量紅利擴張的產能、設置的部門、吸引的人才、佈局的一些東西都得收縮,潮水退去一定有人被卷走,被裁員優化。”
逃離倦怠,恐怕首先要面臨一個現實問題,如何改變低水準內卷的狀態。管清友說:“一個人努力提高的是分數,所有人努力提高的是分數線。這些努力是貶值的,人就會倦怠。解決內卷,可以通過增加優質資源的供給、通過科技的創新和進步、通過教育水準整體提高等等,這些在短期之內都很難徹底實現。”
自帶雞血的內卷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客觀環境和發展階段。
懸浮時代
倦怠,也來自於追求物質的過程中掉入了消費的陷阱。日本研究過勞問題的經典著作《過勞時代》和美國暢銷書《過度勞累的美國人》裡都發現了另外一個吊詭的現象:無論在日本還是美國,中高收入階層比低收入階層的工作時間更長。
這是工作與消費的迴圈導致的。美國和日本分別在20世紀20年代和60年代進入到消費社會階段,在消費社會裡,勞動大眾的工資水準有了一定提高,以中產階級為核心形成了大眾購買力,以消費為實現自我目的的浪費型生活方式成為大眾化現象。
消費被研究得比較充分。凡勃倫的《悠閒階級論》論述的是炫耀性消費,杜森貝利的《收入、儲蓄、消費者行為理論》論述了消費中的攀比心理。韓炳哲則認為,在消費社會裡,情緒已經躋身生產資料的行列,是一種刺激消費的手段。韓炳哲寫道:“我們最終消費的並不是商品本身,而是情緒。對商品的消費不無盡頭,對情緒的消費則無邊無際。情緒的發展超然於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它開闢了一片廣闊無邊的消費空間。”

《行騙天下JP》劇照
炫耀、攀比或者撥動心弦,人們很難抵禦消費的誘惑。除去這些個人動機,消費還改變了人們在社會中的存在位置。社會學家和思想家齊格蒙特·鮑曼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裡提出,過去沒有工作的人會被社會拋棄。在消費社會裡,一個人雖然有工作但是消費不起或者不消費,跟不上社會的節奏,成了有缺陷的消費者。這樣的人同樣會成為社會秩序之外的人。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嚴飛說:“從最近兩年社會上流行的熱詞‘內卷’‘打工人’等等來看,我們社會現在呈現出一種疲倦的狀態,它很大程度上與從生產型社會轉向消費社會相關。”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生產型社會裡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同質化的。嚴飛說:“大家都在單位體系裡朝九晚五地上班,統一服從命令,完成一致的目標。下班之後大家提著熱水瓶去打水,拿糧票去買東西,收入差不多,穿著也差不多。”
進入消費社會,從前的模式瓦解了,大家不但自負盈虧,自己負擔一切,並且暴露在消費中。嚴飛說:“從前只要你有工作,隱含意義就是你被社會和單位保護起來了。現在如果你的消費水準沒有達到平均線,也會被認為是底層。”
嚴飛曾經提出一個“懸浮時代”的說法:“大家拼命想獲得社會認同,害怕成為社會底層,被社會拋棄,特別是中產階級。消費社會不斷宣揚一種中產標配的生活:上面有四個老人,下面有三個孩子。有房有車有旅行,還要帶孩子去上補習班。一家人其樂融融。為了追求標配,所有人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在規定時間完成規定動作,整個人生就像是登上一列飛速往前的列車。因為追求得太積極,人生列車像磁懸浮一樣慢慢浮在半空中,沒有了根基。”

《錢斷情始》劇照
立志做一個合格的消費者,可能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一天24小時,它是工時的上限,炫耀性的消費沒有止境、攀比性的消費沒有止境、情緒價值的消費沒有止境。消費升級,合格消費者的標準也在不斷提升。在中國,我們雖然進入消費社會的時間晚於發達國家,但趕上了智慧手機的發展,它和社交媒體作為消費基礎設施,極其發達。
嚴飛說:“從生產社會轉變到消費社會,人們越來越崇拜財富、崇拜有錢人,崇拜那種可以挑選生活、毫不費力改變自己生活形態的人生。真實情況裡,能做到這樣的人是非常少的,但是,現在短視頻平臺上很多炫耀消費的自拍內容。它們給人一種幻覺,我也可以獲得類似的一種生活方式。”
大家不想處於消費鄙視鏈底端而去追求標配,不想在同輩壓力面前被比下去而去攀比。追求之路上要付出很多,消費是無窮無盡的,求而不得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疲倦。
逃離倦怠
倦怠的物理性原因是過勞,極端就是過勞死。楊河清說:“有法醫研究過心臟和過勞程度的關係,普通人的心臟都在400克以內,但是對過勞死的人進行解剖發現,心臟克重都超過了400克。為了排除偶然性,研究人員還拿小白鼠做了實驗。一組小白鼠放在水裡不斷地游泳,很快就過勞死了。一組游泳一段時間再休息一段時間。另外一組是正常的小白鼠。最後發現,過勞死的小白鼠心臟確實比正常小白鼠大,那些遊一段休息一段的小白鼠,心臟跟正常的差不多。這說明為了身體健康,勞動是需要休息的。”

過勞到什麼程度會影響壽命,醫學上還沒有明確的研究結果。這就導致它不是確定的因果關係。楊河清說:“如果讓人直接鑽進馬路上的車底下,誰都知道後果,不會這樣做。過勞的後果是模糊的,於是人們總有各種理由繼續幹下去。”
寫《過勞時代》的森岡孝二教授就是因為嚴重過勞,心臟病發作離世。楊河清跟他有工作往來,“我們一起開會,他說要發東西給我。我早上查郵箱,發現他是在淩晨三四點鐘發給我的,然後我們8點鐘就要開會了。他就睡了三四個小時”。
楊河清曾經在日本留學,日本過勞舉世聞名。跟中國不同的是,日本是“高水準內卷、高水準倦怠”。“日本非常焦慮,往上有更發達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往下有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奮起直追。它的資源有限,只有人力資源。過勞文化就很盛行。”楊河清說。

《非自然死亡》劇照
倦怠的精神性原因可能是抑鬱、焦慮或者壓力過大。韓炳哲認為,陷入過度積極的新型人類,不再能夠繼續工作時,抑鬱症就在這一刻爆發了。“它首先是一種對工作‘能夠’的倦怠感。只有在一種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社會中,才有抑鬱症病人發出哀歎‘沒有什麼是可能的’。”
哲學家的抽象概括依舊能從具體現實中找到對應。在心理學上,人們被診斷為抑鬱症之前的幾個月到幾年之間,身體其實發出過預警信號。這些前驅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過度擔心、煩躁易怒、疲憊、無意義感等等。
暫停實驗室是一個線上說明人們鍛煉情緒調節能力的專案,通過對過去兩年參與行動營用戶的調研,覺察到“前驅信號”的人裡69.4%因為職場和個人發展原因,44.1%因為金錢和個人財物狀況,34.9%因為工作繁忙、強度大或者有挑戰性。這些是多重壓力源裡排在最前列的因素。

《丈夫得了抑鬱症》劇照
為了身心健康,我們也得過一種逃離倦怠的生活。它不能是就此躺平,躺平依舊要面對客觀現實,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需要足夠的物質積累,所以可能造成更大的焦慮。楊河清說:“我們是一個追趕超型的國家。中國人都是很勤奮的,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也是勤奮工作的結果。我們研究適度勞動,是完全贊成和鼓勵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的,同時,我們反對常態化的嚴重過勞。”
我們還沒有到達發達國家的階段,楊河清說:“從我所在的勞動研究領域來講,就業問題、收入分配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的研究者比過勞問題的研究者多,因為前面這些是中國現在最迫切要解決的、最受關注的問題。”
內卷和消費主義可能也是很長一段時間裡的客觀存在,逃離倦怠首先得接納這個現實。管清友說:“我們經過30多年經濟的高速增長,未來會經歷一個10年到20年的減速期。在減速期裡,要想解決內卷,要麼有新的行業帶動,要麼有新的技術變遷,現在還沒看到。在這個特定的階段裡,再加上疫情的影響,會比較難熬。說實話,這時候大家坦然接受現狀,心態放平,可能狀態也不錯。”

《天氣好的話,我會去找你》劇照
道路雖然曲折,可是方向明確。管清友說:“我們市場廣度和深度比其他國家要大,在這個過程中要實現產業升級,要增強國際競爭力,要解決卡脖子問題,要共同富裕。大家現在忙碌或者說內卷,也是因為跟很多國家相比,機會還是很多。”
如果按照現在減壓、調節情緒流行的正念,首先是接納。客觀情況如此,我們總還要做點什麼。逃離倦怠,在我們能夠掌控的範圍內是有方法論的。我們今年依舊提出了四個關鍵字,適度、降噪、停頓和滋養。它們都是逃離倦怠方法論的抽象和提煉。
我採訪了美食作家陳宇慧,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張遇升博士,碩博士的研究方向是情緒調節、認知神經科學的暫停實驗室創始人郭婷婷,音樂行業資深從業者,中國“民謠教母”郭小寒。他們每個人都從自己專業和親身經歷給到很多的建議和想法。外在的世界即便喧囂嘈雜、兵荒馬亂,我們還是應該把自己的人生和日常安排得清清爽爽、明明白白,靜待春暖花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在元宇宙的浩瀚宇宙中,存在著一個神秘的傳說,關於一個申鶴聖遺物,擁有無限的力量。這個遺物被認為是宇宙的保護者,只有真正的勇者才能找到它並解開其中的謎題。 故事的舞台轉移到現實世界,一座嶄新的住宅物業即將落成。這座物業被視為城市的地標,吸引著眾多買家和投資者。為確保品質,開發商決定聘請卓師驗樓服務進行收樓前的檢查。 在檢查過程中,驗樓師細心地檢查每個角落,尋找可能存在的問題。驗樓師意識到,這座建築物
遠足徑是香港戶外活動的支柱。這些小徑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自然美景,為遊客提供了逃離城市喧囂的機會,並提供了探索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之一的機會。從樹木繁茂的小徑到沿海小徑,香港適合每個人的徒步旅行。 獅子山郊野徑是香港最受歡迎的步道之一。這條路線綿延23公里,風景豐富多樣,從中國寺廟和郊野公園到壯麗的海景。沿途有幾個景點,如東壩和九龍水庫。徒步旅行特別受那些尋求挑戰的人的歡迎,因為完成整條路線大約需要七
在當今社會,我們吃的東西的安全性在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起著不可否認的重要作用。從餐館到我們自己的家,任何地方都期望遵守適當的衛生,以確保食品安全。雖然成年人普遍意識到遵循這些標準做法的必要性,但一個經常被忽視的部門是學校午餐。 近年來,學生午餐盒安全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這主要是由於不斷增長的人口對營養的需求不斷增加。由於學生往往比成年人更活躍,因此為他們提供安全、可靠的食物來源非常重要。許多因素